via 豆瓣书评
本文隶属分类:书单推荐,这里有很多非常棒的好书推荐;如果你也有很棒的课外读物推荐,欢迎联系我们(文末);
主理人说
这是一本有点历史感的好书,《有闲阶级论》是根据范伯伦1898年在《美国社会学期刊》上发表的三篇论文改写而成,并成为他往后著作的理论架构基础。
本书介绍
《有闲阶级论》(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是美国社会学家托斯丹·范伯伦在1899年出版的经济学专著,书中提出炫耀性消费概念,批判19世纪末期的美国上流阶级中,那些与企业密切往来的暴发户,称其为“有闲阶级”(leisure class)[1]。范伯伦认为,这些有闲阶级透过消费非维生所需的时间与昂贵物品保持、展现身份地位,同时也脱离劳动关系,轻视普通劳动者的生产贡献。并且,这个阶级的消费习性将会影响其它阶级,无形中成就一个浪费时间、金钱的社会风气[2]。
《有闲阶级论》与当时其它社会学作品不同,它的焦点在于“消费”。往后的社会学理论的焦点也渐渐由“生产”转为“消费”[2]。
via 维基百科
目录
原序
第一章 绪言
第二章 金钱的竞赛
第三章 明显有闲
第四章 明显消费
第五章 金钱的生活水准
第六章 金钱的爱好准则
第七章 服装是金钱文化的一种表现
第八章 工业的脱离与保守主义
第九章 古代遗风的保持
第十章 遗留到现代的尚武精神
第十一章 信赖命运
第十二章 宗教信仰
第十三章 非歧视性利益的残存
...
豆瓣评论
“高级学识是金钱文化的一种表现” 张槑槑 2012-12-31
非正统的理论总是有很大吸引力啊。就凡勃伦来说,将消费和生产分开,并关注前者,绝对是天才的洞见。明显有闲,明显浪费,代理生活等等术语把古典学派苦大仇深的劳作理论颠覆个遍。叹服! Blade King 2012-12-22
去年的这个时候,当我在亚马逊上花了好几K大洋买了台Thinkpad X230并自己装上固态硬盘的时候,我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呢?作为一个面临着绷紧的预算约束的苦逼学生,我总是会安慰自己说,我这是为了学习、为了工作,为了——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让STATA或者Python代码跑的更快。当然,这其实已经是我的第三台电脑了,而且事实是我在前面两台电脑上从来没跑过超出10分钟的程序。
我们今天已经基本没法想象没有电脑和网络之前的大学校园了:我的室友甚至声称“上网需求”是他的马斯洛夫阶梯的底层,宿舍连不上网他会着急得放弃中午吃饭的机会找网管。我猜想第一个在北大宿舍用电脑的一定不是等闲之辈,我还不惮以恶意揣测,估计初衷不是为了学术而是为了部落。
今天,一个学生在北大要是没台笔记本电脑不知将会是多么不寻常的事。这并不是说他/她会在选课和查阅资料上碰到什么样的麻烦——据我所知,图书馆和机房总是有台式电脑向同学们开放,而且我们每天用电脑做一些“必要”的事情的时间似乎不是那么长。用上我们心头的是:那我怎么能像他人一样上课的时候翻看各大社交网站?我怎么能随时和室友来一盘Dota?我怎么能在复习的时候随意翻看slides?这使得没有电脑的同学嵌入一种消费习惯上的歧视。当自备笔记本成为了一种惯例,我买电脑(至少前两台)已经不是单纯物质消费,而打上了对习惯保持的烙印了。
不过既然有第一个带电脑来的人,就有第一个用iPhone,第一个用Macbook的人。一个普通大学生的生活标准在50年间不知提升了多少,甚至有学生要求父母给买苹果三件套才去上大学。任何一个今天的大学生放十年前都是名副其实的土豪。这时一种单纯预算约束加效用函数的模型已经没法刻画这种变化。为什么一个曾经的土豪在今天走上了苦逼学生的不归路呢?这是因为高富帅和矮矬穷的分界线不是单纯的物质消费量,而是一种基于和同伴消费对比的优越感,一种歧视性消费的快感。高富帅去买最新、最好、最贵的东西,而矮矬穷只能奋力挣扎在不被平均水平甩开。
如果我们读过霍布斯的《利维坦》或者让•雅克•卢梭的《爱弥儿》后,这种欲望不停的被满足、被膨胀的循环顿时充满了即视感,成为了现代社会的最好代言。卢梭断言个人能力的增长总是赶不上欲望的增长,而霍布斯认定那种试图超过别人的虚荣心和死亡的恐惧将会造就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进而迫使主权者利维坦的出现。
不同的是在凡勃伦这,这种关于虚荣心(他称之为荣誉规则)的讨论复杂的多:爱好荣誉的欲望既不是最终原因也不是直接原因,它只是人类漫长文化心理结构中演变的一环。故事得从农业刚刚出现的时代讲起,按照他的讲法,当时的人们将生产分为侵占和劳作。前者是对“有生机的对象(animate)”施加影响,比如采集-狩猎,主要由男性从事;后者是对“无生机的对象(inert)”劳动,比如农业,主要由女性从事。由于男性在当时主导性地位,伴随侵占而出现的价值被固化下来,并被赋予很高的荣誉,劳作本身被视为低贱的。进入掠夺时代,不同族群之间相互打来打去,财产(包括这时被掠夺来的妇女)首先是被作为战利品赋予了崇高的价值。既然是战利品,说白了就是我的比你的多,你的战利品在荣誉上的意义一下就消耗殆尽了,这就走上了霍布斯的逻辑。
但是霍布斯的逻辑之所以不是那么容易让人接受就是因为正常人总是很难承认自己消费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的。时至今日,我还是会找出各种理由避免自己承认这一点:我买X230是因为我喜欢的女生用X220而我想显得更加高洋上。Well,凡勃伦会婉转的说,这是因为我们的审美力、所谓的格调(zhuangbility)已经一劳永逸地包含了我们追求的荣耀。所谓的审美力、格调,都是上层社会(有闲阶级)流传出来的东西。有闲阶级为啥要创造这些东西呢?因为要让所有人知道他的财产、他的战利品是如此如此多,多到他不需从事劳役、不需在消费上精打细算,就可以做吃等死活下去,甚至还可以让他想喜欢的人做吃等死。而所谓的礼仪、审美力、格调并不是无成本的,它们要么是要花特别多的时间精力才能精通,要么是会妨碍正常的劳作(如老师上课提到的长裙摆),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信号!而那些下层阶级私下羡慕有闲阶级的财富或者说荣耀,于是把他们的生活习惯视为体面的,甚至赋予道德上的价值,最终凝练成审美力与格调。这样说来,如果不考虑一些操作层面的问题的话,无论那些不会用LaTeX的人再怎么Argue,用LaTeX排版论文就是比Word排版高洋上。因为大多数的论文排版过程使用LaTeX总是相对更消耗精力和时间一些,模型都没学好、统计软件都不会用的人哪有心思学这个傲娇的软件。
尽管凡勃伦对这一大段历史完全套用自己的逻辑的描述充满疑点(还带有女权主义色彩),他总归是将现代社会追求荣耀的消费行为放到了历史长河中去,使它似乎有了根源。他还断言,随着现代社会的身份制淡化、流动性增强和人际关系的短促化,关乎礼仪规范的消费会大量增加,以至于人们每天累死累活赚取财富,私生活依然简陋、隐蔽。在全书正文部分(绪论以后),“有闲阶级”出现了267次,而“荣誉”出现了283次。这似乎是在告诫我们所谓的有闲阶级只是一种虚指,我们关心的是那种为了荣誉的消费行为。每个人都是有闲阶级,只不过是看起来有闲,实际则在追求曾经有闲阶级消费方式的路上奔走不止。从早到晚在投行、咨询将自己榨空,为的是午夜时分能跟17世纪庄园主一样独自品上一杯陈年红酒。
这就是一个没闲没钱人的幻想。
Halcyon 2013-10-02 01:31:28
世界上没有一个阶级,也没有一个国家,会在物质短缺的压力下那么卑怯地屈服,以致放弃自己对这个较高层次需求或精神需求的完全满足。——凡勃伦《有闲阶级论》
下载
欢迎使用 毒奶搜索 搜索下载,且为了保证 博客服务器明显有闲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再直接提供资源下载。
版权属于:毒奶
联系我们:https://limbopro.com/6.html
毒奶搜索:https://limbopro.com/search.html
机场推荐:https://limbopro.com/865.html IEPL专线/100Gb/¥15/月起
毒奶导航:https://limbopro.com/daohang/index.html本文链接:https://limbopro.com/archives/10349.html
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或引用本文时请遵守许可协议,注明出处、不得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