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利而生》3000年公司演变史.jpg

介绍

作者: [美]威廉·马格努森(William Magnuson)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品方: 方寸(The Unique World )
副标题: 3000年公司演变史
原作名: For Profit: A History of Corporations
译者: 张洁 / 黄志华
出版年: 2024-3
页数: 432
定价: 98
装帧: 平装
丛书: 方寸·新知课
ISBN: 9787522828671

目录

目录 · · · · · ·
引 言
第1章 经济体
第2章 银 行
第3章 股 票
第4章 垄 断
第5章 流水线
第6章 跨国公司
第7章 掠夺者
第8章 初创公司
结 语
致 谢

豆瓣

摘录

“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我们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整整一代聪明尽职的年轻人,把一天中的每个清醒都用来为公司牟利?这一切意味着什么?”

引自 引 言

印度纺织品的涌入在英国引发了广泛的变革,从语言、时尚到政治,无不深受其影响。首先,印度词汇开始进入英语,比如bandana、calico、chintz、dungaree、seersucker(即花色丝质大手帕、印花棉布、轧光印花棉布、粗蓝斜纹布、绉条纹薄织物)等英语单词都是从印度词汇衍生而来的。其次,印花棉布在英国颇为热销,甚至连女王也十分喜爱。《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的作者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对英国文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他根据所见所闻写道:“人们对印度纺织品如此痴迷,以至于曾用于绗缝毯子和贴身儿童衣物的彩色印花棉布都受到追捧,就连精英女性也对之热爱至极。时尚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前只有女仆才穿的印度服装如今却出现在了有权有势的人身上。”约翰·布兰奇(John Blanch)则对此表示,印度时尚是“女性无法抵御的”,英国人应尽快“将我们的女性从印度政府手中解救出来”。正如这些褒贬不一的评论所示,并非所有人都认同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成就。其中,最严厉的批评声来自英国的纺织业,因为工人们担心高质量的印度进口纺织品会威胁到他们的生计。于是,包括织布工、纺纱工、染色工和牧羊人等在内的工人纷纷联合起来,指责东印度公司压低价格,对国内的就业形势造成威胁。整个17世纪后半叶,这样的政治压力不断增大。1696年,英国下议院提出一项法案,禁止公司从印度进口任何丝绸或印花棉布。该法案被上议院否决后,数千名愤怒的伦敦纺织业工人拥入威斯敏斯特游行抗议。一路上,他们砸开东印度公司大楼的大门,将东印度公司副总督的住所洗劫一空,政府因此不得不召集士兵来守卫其他东印度公司高管的宅邸。最终,纺织业的工人如愿以偿:1700年,英国议会颁布《印花棉布法案》(Calico Act),禁止进口印度印花棉布。

引自 第3章 股 票

编辑推荐

《经济学人》《出版人周刊》《金融时报》、美国亚马逊等多家媒体2022年度推荐图书;

公司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们为何存在?公司是进步与繁荣的引擎,还是无情追求利润的机器?通过本书抽丝剥茧的分析,我们将看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罗马大税吏公司、美第奇银行、英国东印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KKR私募公司、Facebook……以它们的故事为核心,阐述公司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为今天的模样

公司的故事归根结底是人的故事,从资助公司的股东、管理公司的高管,到维持公司运转的员工,在本书中,我们会与臭名昭著的奴隶贩子和强盗大亨相遇,也能同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创新者对话

内容简介

从传统制造商到新兴科技巨头,公司一直都是历史舞台上备受关注的角色。有人将其视为进步与繁荣的引擎,有人则认为它们不计后果地追求利润,而让整个社会一起来承担发展的成本。公司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们为何存在?

从被视为“国家支柱”的罗马大税吏公司到日不落帝国缔造者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从消费型社会始作俑者的福特汽车公司到可以左右选举的Facebook……本书将通过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8家公司,展现公司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为今天的模样,洞察它们如何崛起和运转,又因何失败;了解它们使哪些领域得到了高贵的地位,又使哪些领域受到了腐蚀。但无论历史如何演变,它们始终对世界局势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纵观历史,公司为谋求公共利益而生,虽时常偏离初衷,但其独特且持久存在的合理性始终在于增进人类福祉的能力。

书籍下载

使用微信读书,或Z-library下载;

最后修改:2025 年 08 月 16 日 11 : 57 PM